Jump to the main content block

我所不知道的校園

酷喔我所不知道的校園—岩灣眷村的歷史沿革岩灣國小  

郭湞詠老師整理

一、岩灣地名的由來(出自台東社教館網站)

         中岩灣為「由阿萬」,為「岩灣」的日語發音。當地居民通稱岩灣本為一岩壁,溪水流經繞道而行, 形成一灣,又因四周為岩壁,故稱岩灣。最初明治40年10月總督府公告設置「加路蘭浮浪者(流氓)收容所」,並於11月4日從台北、桃園、新竹、台中、台南等五廳送來十八名浮浪者,此為「岩灣開導所」的嚆矢。昭和三年改稱「岩灣開導所」,為當時世界上少有的機關。當時開導所與台東保護會對收容者實施技能訓練,成效卓著,因此還獲得日本天皇及財團、救濟會等贊助。光復後陸續改為「岩灣職訓中心」及今日的「岩灣技職訓練所」。
  
          隨著社區人口增加,當時因地處偏僻,軍眷子女眾多,往返就學交通不便,故職訓總隊於民國46年初特向縣政府接洽成立卑南國校岩灣分班,學生以社區內軍眷子弟為主。現今岩灣聚落的發展,其範圍已由規畫的社區向外擴張。隨著民國46年軍眷入籍,警備總部有大批軍人退休,使得社區內的住戶飽和,再加上遷入社區內須有家眷的條件限制,使一些單身或較晚到此地的軍人無地可住,因此在他們退伍後,就原先就已熟悉的環境或同質的吸附,在社區的外圍國有地上,佔地建屋,也因此與規劃過的社區相較下較為凌亂。隨著所屬單位及政策的變遷,社區外的住家反而可合法的自由買賣,而社區內則仍受限於公有土地及財產而不得變更。近年來由於居民的爭取,有關單位計劃將改建成岩灣國宅。
  
          居民雖以外省籍退役軍人居多,由於多與原住民通婚(阿美族或卑南族),故社區內仍可見到不少原住民。少數西部移民則與社區內遷出的外省人分布在師管部前的興安路兩側。故今岩灣社區和興安路兩側的住家合稱「中岩灣」,或是單指岩灣社區而不包括興安路兩側。


二、岩灣社區的介紹(出自台東社教館網站)

          原為卑南鄉岩灣村,民國63年劃併為台東鎮岩灣里,其範圍東、南以卑南大圳中心線與卑南里、南榮里為界。西以國有未登錄地與南王里為界。北自卑南地籍段界線至卑南大溪,順卑南大溪南側溪岸至大圳進水口與卑南鄉為界。轄內面積2.3175平方公里,於86年6月底總人口數1,609人。此里與卑南大溪相臨,北部的頂岩灣及一部份的中岩灣位於屬卑南山丘的山麓,里內的台東新站為鐵路南迴鐵路的起點,另有警備總部岩灣技職訓練所及岩灣國小等。

三、岩灣國小93年學校本位課程—岩灣眷村的巡禮

          岩灣國小於民國四十六年初,由警備職訓第二隊鑒於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且軍眷子女眾多,均往還遠處就學,實有不便,特向縣政府接洽成立卑南國小岩灣分校,並於是年九月正式上課。民國四十九年九月核准本校獨立,定名為岩灣國民學校。民國五十七年,政府實施九年國教,本校奉令改名為岩灣國民小學。民國七十四年八月俸准附設幼稚園一班,今有學生30人。岩灣國小的發展與社區眷村不可分割,故學校在民國93年時設計學校本位課程,將岩灣社區歷史發展,與學校課程做結合,讓孩子對學校附近的環境能有更深入的認識。其課程包含了:

1.阿公講古:邀請社區耆老來講校講述岩灣的歷史發展

2.拜訪耆老:由教師帶領小朋友訪問耆老關於社區的歷史背景及人物寫真,並配合重陽節活動製作活動卡片

3.岩灣風情畫:請教師帶領小朋友繞社區一趟,討論及分享印象深刻的人事物,並描繪岩灣眷村之美

4.老照片回顧展:全校師生蒐集老照片

 

舊社區1

 

新社區1

舊社區2

 

新社區2

舊社區

 

新社區

拜訪胡灃忠爺爺

 

拜訪李景明爺爺

拜訪李景明爺爺

 

拜訪胡灃忠爺爺